仲夏如詩,花草蔓生。在綠蔭環繞的包頭稀土高新區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8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3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坐落于此,成為高技術企業和高科技人才集聚的搖籃。
走進駐基地企業內蒙古北科交大機器人有限公司集成車間,一臺“四足機器狗”便迎面走來,它雖在進行日常巡檢,但更像歡迎遠道客人的“社交能手”,讓人備感親切。別看它個子不高,卻能附載80公斤、時速達8公里、越障高度2.5米,能克服地形、氣候等惡劣環境,實現全方位識別,進行24小時獨立巡檢。
不遠處,它的機器人朋友們也十分搶眼,擁有橘色手臂的吸附式碼垛機器人和抓取式碼垛機器人、體型碩大的鋁行業定制款碳塊兒打磨機器人、能在空中漫步的軌道式機器人、安全小衛士防爆消防滅火機器人……這支“機器人超能陸戰隊”的足跡已遍布鋼鐵、有色金屬、稀土新材料、風電、光伏、汽車零部件6大領域,廣泛適用于危重作業、惡劣環境等巡檢場合。
而令人稱道的是,開發出機器人控制器、驅動器、系統軟件平臺等多項國內領先技術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年輕人。
沙小勇就是參與研發的技術骨干之一。2021年畢業于內蒙古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他,看到家鄉包頭的稀土、光伏、新能源等產業強勢崛起,他毅然決然選擇留下來,和包頭一起憧憬未來。
“別看我學歷不占優勢,但加入北科交大以來,獲得了多次跟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經過兩年的努力,我晉升為公司鋁業事業部的項目經理,在機器人調試、現場安裝、機器人配套的非標設計等專業技術方面已經獨當一面?!鄙承∮伦孕艥M滿地說。
同樣癡迷于機器人研發的,還有去年畢業于黑龍江工業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周濤:“在這里,我不僅在工作中找到了樂趣,也看到了行業的發展前景和未來的無限可能?!?/p>
人才重在“引”,更貴在“育”。各類“技術新人”在北科交大成長、成才,離不開強大的后盾——以北科交大總工程師、畢業于德國哈根大學的虞軍博士帶頭的技術團隊。
“從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機器人有‘北科’和‘交大’兩個高校的血統在里面,去年又融入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我們以這5所高校骨干教師的技術力量為核心,輔以包頭本地年輕技術人員配套,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庇蒈娊榻B,北科交大每個月都有協議教授和內蒙古簽約特派高級人才,為技術人員做培訓,并采取“專職制”,即一位博士生導師帶兩至三名專職技術人員,提供“點對點”的技術指導。
“稀土高新區求賢若渴,在人才發展空間、受尊重程度、資金補貼、生活保障等方面,讓我感受到了和其他城市的明顯差異。而且,當地還出臺了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用地優惠等一系列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為企業技術研發和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庇蒈娬f。
近兩年來,稀土高新區制定領軍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攬、人才機制改革優化“三項人才計劃”,依托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以點帶面,對接中科院全國100多家院所和上海周邊10余所高校的人才資源,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組織重點企業對接掌握產業集群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團隊,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辦”的方式,引進上海大學周忠福教授等高端人才科研團隊3個,吸引了王一德、張洪杰、舒爾德米特等國內外專家院士團隊服務當地經濟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稀土高新區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培育工作的八項措施》,安排人才專項資金700萬元,及時兌現引進人才政策待遇。目前,該區已在全市率先對企業高管人才兌現政策獎勵77.7萬元;為駐區企業新引進且簽訂5年以上勞動合同的55名博士、碩士兌現一次性人才獎勵資金90萬元,全力解決人才關心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問題,真金白銀打造各類人才心生向往、近悅遠來的“強磁場”。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稀土高新區企業研發中心已集聚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3228人、研發項目累計達1235個,入庫人才達1821人,已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專業型緊缺人才、新就業或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人才等分層分類、相互銜接的人才體系,實現了從人才集聚區向西部人才強區的跨越發展。